近年来,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和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整体科研水平和基础研究能力显著提升,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学术影响力日益提高。
2019年,学院农学学科刘庆坡教授和园艺学科崔敏龙教授以共同通迅作者身份分别在《Nature Plants》和《PLoS Biology》上发表论文,园艺学科陈雯副教授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Plants》上发表论文,园艺学科徐云敏副研究员和林生院遗传学硕士生钱致远为共同第一作者,以浙江农林大学为唯一完成单位在《New Phytologist》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园艺学科吴刚教授为通讯作者。此外,崔敏龙教授和朴春兰老师以参与者身份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
2019年9月2日,刘庆坡教授与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Brandon S. Gaut教授研究团队在玉米基因组进化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The genome-wide dynamics of purging during selfing in maize”为题在《Nature Plants》(2018年期刊影响因子13.297)上发表。刘庆坡和Brandon S. Gaut为通讯作者。
2019年10月10日,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园艺学科崔敏龙教授与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John Innes Centre)Enrico Coen教授研究团队在水生食虫植物丝叶狸藻(Utriculariagibba)的捕虫器生长发育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Shaping of a three-dimensional carnivorous trap through modulation of a planar growth mechanism”为题在PLoS Biology上发表,崔敏龙和EnricoCoen为共同通讯作者;此外,崔敏龙和朴春兰作为参与者在《Science》上发表“Evolution of carnivorous traps from planar leaves through simple shifts in gene expression”论文。
2019年7月6日,国际植物学知名杂志New Phytologist(影响因子7.3)在线发表吴刚教授课题组题为“Age-dependent heteroblastic development of leaf hairs inArabidopsi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研究揭示了miR156-SPL-miR172-TOE1-GL1途径调控拟南芥叶片表皮毛发生的分子机制,回答了表皮毛为何能够作为拟南芥成年的关键形态学指标的科学问题,为其它年龄依赖型性状的分子机制解析提供重要参考。论文以浙江农林大学为唯一完成单位,徐云敏副研究员和林生院遗传学硕士生钱致远为共同第一作者,吴刚教授为通讯作者。
2019年3月,陈雯副教授与中国农业大学高俊平、马男研究团队在月季干旱胁迫耐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并在《Nature Plants》发表了题为:In rose, transcription factor PTM balances growth and drought survival via PIP2;1 aquaporin的研究论文。
(农学院 李萍)